(网经社讯)3月26日,中国移动与阿里巴巴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数字基础设施、应用生态、科创能力及国际业务四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出席签约仪式,中国移动副总经理陈怀达与阿里巴巴公共事务总裁闻佳代表双方签署协议。此次合作标志着两大巨头全面战略合作进入新阶段,以云计算、算力及大模型技术为核心共建AI产业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合作核心:AI数据中心与模型生态共建
1. 共建先进AI数据中心
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根据Deepseek查询获悉,双方计划联合建设并运营新一代AI数据中心,旨在提升云计算与AI服务的规模及效能。通过整合中国移动的5G网络、算力资源与阿里巴巴的云计算技术,该数据中心将支持大规模AI训练与推理需求,服务智慧城市、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行业应用场景。这一布局不仅强化了数字基础设施能力,还将降低企业AI部署成本,预计数据中心初期投入将覆盖全国10个核心节点。
2. 技术模型深度协同
中国移动自研的“九天”AI大模型与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模型将实现技术互通与生态共建。双方计划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交互等领域共享研发成果,并探索联合训练模型的商业化路径。例如,“九天”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经验将与“通义千问”的电商场景能力互补,推动跨行业解决方案创新。
二、四大合作领域解析
1. 数字基础设施:夯实算力底座
中国移动将开放其覆盖全国的5G基站与边缘计算节点,与阿里云全球30个区域的84个可用区形成协同,构建“云-边-端”一体化算力网络。该网络可支持低至1毫秒的实时AI响应,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高时效场景提供支撑。
2. 应用生态:行业解决方案扩展
双方计划联合推出面向垂直行业的AI解决方案包,包括智慧能源管理、供应链智能调度等。以零售为例,阿里云的消费者行为分析能力与中国移动的实时位置数据结合,可优化门店选址与库存管理,试点项目已在华东地区启动。
3. 科创能力:联合实验室与标准制定
成立“移动-阿里AI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AI芯片能效优化、绿色数据中心等课题。同时,双方将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的AI伦理标准制定,推动技术合规化发展。
4. 国际业务:新兴市场拓展
依托中国移动在“一带一路”国家的通信网络布局,以及阿里巴巴的跨境电商平台Lazada、Daraz,双方计划在东南亚、中东等地推广AI驱动的智慧城市项目,首期目标覆盖5个国家、20个城市。
三、战略意义:从竞争到生态共赢
1. 互补资源释放协同效应
中国移动拥有9.8亿移动用户与全球最大5G网络,而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市场份额居亚太第一(35.7%),双方合作可打破“运营商管道化”与“云厂商孤岛化”的行业困境。例如,阿里云可通过中国移动的渠道下沉至县域市场,而中国移动可借助阿里技术提升政企客户服务能力。
2. 应对行业变局的关键落子
当前,华为与百度在“云网融合”领域加速布局,腾讯联合联通推出混改新业态。此次合作通过“运营商+互联网巨头”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力。IDC预测,至2027年,此类联合生态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3. 延续九年合作基础
自2016年首次签署战略协议以来,双方已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取得成果。例如,阿里云承接了中国移动30%的IT系统云化迁移,而中国移动为菜鸟网络提供物流园区5G专网服务。此次升级合作,是对既往成果的深化与突破。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1. 推动AI普惠化与产业化
通过降低算力成本与模型开发门槛,中小企业可借助该生态快速部署AI应用。预计2025年内,将有超10万家中小企业接入双方联合推出的“轻量化AI工具箱”。
2. 重塑全球AI竞争格局
Gartner分析师认为,此次合作可能挑战亚马逊AWS与威瑞森(Verizon)在北美市场的联盟地位。双方计划未来三年内向海外输出AI解决方案,目标抢占全球15%的AI基础设施服务市场。
3. 技术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合作框架中包含“绿色AI”条款,要求数据中心PUE(能源使用效率)低于1.2,并通过液冷技术减少碳排放。此外,双方将建立AI伦理审查委员会,防范算法歧视等风险。
结语
中国移动与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不仅是两家企业的资源整合,更是中国数字经济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的缩影。在AI技术重构全球产业格局的当下,这一合作或将成为“技术-商业-社会”三重价值协同的创新范本。未来,其能否真正实现“1+1>2”的生态效应,仍需观察技术落地与市场反馈,但无疑已为行业树立了跨界融合的新标杆。